浙艺公告

2018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

出处:教务处  文字:教务处  时间:2018-09-30
字体:放大 缩小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以2018年7月填报的评估数据信息为基本依据,围绕本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就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学校概况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国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由原浙江艺术学校和浙江省电影学校合并筹建,于2002年1月正式建院。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被授予“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7年入选“浙江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是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单位,是文化部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并经省编委办批复增挂“浙江公共文化管理学院”牌子。

学校设有戏剧系、音乐系、舞蹈系、美术系、影视技术系、文化管理系、浙江艺术学校(学院附中)、基础教学部(公共体育部)、社会科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27个专业,其中戏曲表演(越剧)专业为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戏曲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为省级高校“十三五”优势专业,戏剧影视表演、舞蹈编导、声像工程技术、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为省级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戏剧影视表演、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为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全国高职艺术院校骨干专业。表演艺术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和影视多媒体技术实训基地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践教学基地,戏剧影视与舞台美术综合实训基地、音乐表演实训基地、艺术科技实训基地、文物修复实训基地为省级高校“十三五”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550人,专任教师254人,生师比为6.58﹕1(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学校按照“提供中国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样本’,树立省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品牌”的办学目标,秉承“大文化视野、特色化办学”理念和“求真 尚美 精艺 修为”校训精神,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专业结构与行业产业发展融合度,着力建设表演艺术类、文化科技和艺术设计类、民族文化和文化服务类三大专业群,巩固深化“教学与舞台实践相融合,教学与创作研究相融合,教学与学生职业素质涵育相融合”办学特色,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致力为文化浙江建设培育更多文化浙军。

二、办学现状分析

学校对照20项评估指标,按照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方面评估内容,对办学现状展开自评。

(一)办学基础能力:生均保障充足,办学条件较强

学院根据艺术类职业人才培养需求,十分注重办学基础能力建设,加大教学硬件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生均保障充足,与省内高职院校和全国同类艺术院校相比,办学条件优越。重视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提升信息化办学水平。

序号

指标名称

浙江平均

我校数据

1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万元)

1.83

3.62

(含各类专项经费)

2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1.38

4.25

3

生均教学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平方米)

17.03

34.80

4

信息化教学条件: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台)

53.24

79.33

5

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个)

0.78

2.05

6

专任教师生师比(X:1)

14.82

6.58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高:学校的建设发展一直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经费来源足额、稳定,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5.28万元,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83万元)。学校优先保证教学经费预算,除日常教学投入外,每年加大投入教学改革与研究、优势专业建设和师资建设等经费,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推动专业建设不断发展。(对应指标1)

2.办学基本条件较强:全校专任教师254人,生师比为6.581,远低于省内平均值(14.82﹕1),体现出艺术职业教育注重口传心授,实施“一对一”或小班化分层教学等人才培养的特性。学校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88739.82平方米,生均34.80平方米,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省中位数17.03平方米,全国中位数18.20平方米)。学校以琴房、音乐厅、小剧场、实验剧场、电影院、演播厅、录音棚、排练厅等为主要依托,构建了以表演艺术为主,覆盖所有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5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5230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05个,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领先水平。(对应指标3、5、6)

3.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全国领先:学校有效使用省财政每年下拨的专项经费,分期分批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不断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当前建有浙江实验艺术剧场、音乐厅、演播厅、小剧场等多个集舞台表演实训与实践演出为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场馆,配备具有专业标准的舞台、音响、灯光等设施设备,在设备和技术要求上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综合性。加大非表演专业实训室建设投入,建设了灯光实训室、摄影实训室、文化科技综合实训室、动画制作实训室、文物修复实训室等等。2017年教学仪器设备值为10847.24万元,比上一年增加537.43万元;学校学生规模较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4.25万元,比上一年增加7444.14元,是浙江平均值(1.38万元)的3倍多。(对应指标2)

4.信息化软硬件系统较完善:学校重视信息化工作,以“顶层设计、需求驱动、集中监管、分布实施”为原则,持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学校千兆光纤骨干网已覆盖教学、办公、学生宿舍等区域,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600M, 网络信息点1922个,并实现了校园免费无线网络的全覆盖;目前拥有教学用终端(计算机)2023台,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79台;所有教室实现多媒体网络中控管理的同时,在表演专业的排练厅等教学场所定制开发多媒体教学点播系统,改善了表演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条件。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建有网络课程约82门,每专业点上网课程数3.15门;数字资源总量3125 GB,生均数字资源数量1.23 GB。学校还建有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组织教师进行微课程开发与应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微课比赛,并多次取得了省级一等奖的优秀成绩。(对应指标4)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创新培育平台,持续提升综合执教能力

序号

指标名称

浙江平均

我校数据

7

“双师型”教师比例(%)

74.80

84.65

2017年学校专任教师254人,“双师型”教师215人,占比84.65%,比浙江省平均值(74.80%)高近10个百分点,比2015年、2016年分别提升了16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

近年,学校积极创新培育平台,采取各项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执教能力。通过成立教师创作工作室,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树立示范典型;依托浙江青年实验艺术团、综合展演季、“新松计划”等实践平台,助推表演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学习,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参与产、学、研、创相结合的项目合作;聘请海内外专家和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建设特聘专家和外聘教师团队及名家工作室,指导、推动我校青年教师实践技能提高。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全国文化艺术行指委“双师”教师培养基地。(对应指标7)

(三)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真正把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涵盖专业设置与布局、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构建、提供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更多选择、教学活动结构与程序的安排,以及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等方面内容的积极举措。学校积极对接文化行业,构建“文化+”专业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完善配套资源,实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创新,实现了政校行企多方联动,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序号

指标名称

浙江平均

我校数据

8

课程开设结构


8-1 A类课程比例(%)

15.99

31.07

8-2 B类课程比例(%)

65.21

43.74

8-3 C类课程比例(%)

18.80

25.19

9

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人时)

——

60.34

10

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

3.13

5.76

11

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万元)

203.72

314.75

12

企业提供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比例(%)

19.36

20

13

每专业点学生规模(人)

289

98

1.课程开设结构合理:学校遵照艺术教育强调专业技能实践的传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范围、结构和比例,除课内实训、校外实践、毕业实习外,设立综合实践环节,将第五学期后10周作为综合实践学期,跨专业实施综合实践教学。自2015级推行学分制改革以来,设立职业岗位实践环节,制定《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职业岗位实践学分认定办法》,设定每学期一周的校内外小型展览、演出和外出采风、考察等实践活动时间,并将校内外岗位实践、毕业实践、素质技能与社会服务等纳入学分认定范围。各类课程的开设比例为:“纯理论课”(A类)31.07%、“实践+理论课”(B类)43.74%、“纯实践课”(C类)25.19%,实践类课程占比高于浙江平均值,充分体现了艺术类职业教育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对应指标8)

2.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长:学校建立了1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16-2017学年我校学生校外基地实训时间总量为153872人时,年生均校外基地实习时间为60.34人时。重点与浙江越剧团、浙江昆剧团等国办艺术院团合作,与杭州宋城演艺集团、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企业合作,与宁波音王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浩洋有限公司等知名艺术科技单位合作,与各地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文化单位合作,建设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的职场环境中,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实际体验,提升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对应指标9)

3.校团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学校注重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充分依据艺术职业教育的规律特点,有效发挥艺术教育传统优势,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戏曲表演专业与省内外知名院团合作开办“浙昆班”“绍剧班”“福鼎班”和“浙越班”等戏曲专业“订单班”,推进校团合作培养戏曲演员“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舞蹈表演专业与宋城集团、太湖龙之梦演艺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分别联合培养“宋城班”“龙之梦班”;电子声像技术专业与浙江时代院线、广州金逸集团合作举办电子声像技术专业“2+1”订单班;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浙江省各基层乡镇文化站定向培养文化员;校企双方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成效显著。(对应指标10)

4.生均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较高:学校在优化校内教师资源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一批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有行业企业一线经验的专业人才和知名人士作为兼职教师。2017年,外聘兼职专业教师156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4名),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314.75万元,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03.72万元)。(对应指标11)

5.每专业点学生规模:2017年学校共有高职在校生2550人,音乐表演专业因包含声乐、民乐、管弦、键盘等多个专业方向,总人数为472人,其他25个招生专业每专业点学生数约83人(专业点学生分布情况详见图1),低于浙江省平均289人。这一规模差距与艺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的特殊性密不可分。艺术类专业尤其是表演艺术类专业一般通过“一对一”或小班化、分层教学等授课模式有效实施教学,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规模通常较小,也较符合文化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量。(对应指标13)



图1 专业点学生分布柱形图

6. 专业人才培养契合浙江文化快速发展对人才队伍的需求:学校专业设置充分考虑浙江省传统文化传承、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在积极开展区域、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有效服务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文化建设需要。戏曲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表演艺术类专业作为学校的龙头品牌,多年来担负着地方传统戏曲、浙江本土特色音乐、浙江民间舞蹈等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使命;动漫设计、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声像工程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等文化科技和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学校的实力品牌,为当下发展速度空前的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培养急需的人才;文物修复与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民族传统技艺等民族文化和文化服务类专业作为学校的创新品牌,致力于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提供驱动力量,助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应指标14)

(四)学生发展:招生就业逐年向好,人才培养质量居高

序号

指标名称

浙江平均

我校数据

15

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15-1 新生录取比例(%)

——

97.25

15-2 新生报到率(%)

——

96.43

16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

43.50

17

直接就业率

97.76

98.32

18

毕业生就业去向


18-1自主创业数

——

5

18-2当地就业数

——

361

18-3中小微及基层就业数

——

858

18-4 500强企业就业数

——

0

1.招生形势逐年向好:近年来,学校逐步推进招生模式改革,实施单招单考、提前招生、普通高考、中高职一体化五年一贯制“3+2”招生、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等模式,招生形势多元化,招生渠道不断拓宽。2017年我校高职招生计划为713人,比上一年增加180人,实际招生数712人,计划执行率为99.86%,报到率96.43%。自主招生招考方式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大,考生及家长的认可度较高。2017年我校自主招生计划数302人,占高职总计划42.36%,自主招生计划完成率92.72%。2017年被我校录取的高分考生多于往年,考生的综合排名均位于前列。(对应指标15)

2.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紧贴文化行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文化行业为依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名列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前列。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 96%以上,有些专业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抢手货”,取得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成绩。毕业生就业灵活,在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人数比例较高。2017年我校毕业生直接就业数99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为98.32%,其中自主创业5人,在当地就业361人,在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858人。(对应指标17、18)

(五)社会服务能力:集聚资源优势,服务文化建设

学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作任务之外,积极主动利用自身资源,不断增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能力,助力文化浙江建设。

序号

指标名称

浙江平均

我校数据

19

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万元)

304.47

1223.30

20

技术服务到款额(万元)

448.98

717.23

1.发挥综合艺术资源优势,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学校依托文化浙江建设的经济文化政策支持,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文化单位开展项目合作。2017年,我校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1223.30万元,其中529.50万元来自浙江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和浙江文化干部网络学院、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等培训项目,67.80万元来自学校青年实验艺术团“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演出项目,承办全省大学生艺术节100万元,承办中日韩戏剧节250万元,社区服务收入96万元,扶贫专项180万元。(对应指标19)

2.打造文化培训“浙江品牌”,全方位拓展培训工程:学校是全国文化干部培训基地、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全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等国字号基地,实践中,我们既努力深化省本级系列培训项目,开展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系列培训、全省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系列培训等业务,深入打造彰显浙江特色的培训品牌项目,又积极承办新疆、西藏等浙江文化援疆援藏工程,全面承接河南、贵州、深圳、吉林延边自治州等省外培训项目,全方位拓展培训工程,培训人数逐年递增。学校还建立了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连通的远程网络教室,开展了艺术管理、音乐教育等专业的成人远程教育。此外,学校依托浙江省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开展社会艺术水平培训与考试工作,每年完成声乐、舞蹈、戏剧等类别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近千人次。技术服务到款额逐年增多,2017年我校获得技术服务到款额717.23万元(浙江平均448.98万元),其中615.19万元主要来自行业培训、远程教育和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等项目。(对应指标20)

三、主要问题诊断

1.学生课程选择自主权需进一步扩大。我校在专业设置上虽然涵盖了表演艺术类、艺术设计类、民族文化类等大多专业,突出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仍存在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放性不足等问题。虽然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尝试,但问题仍然存在:没有设置第二专业的选修模块,课程选择的灵活性不强;学生还存在着为学分而学习选修课程现象,选课带有一定功利性,自身知识体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和提升。

2.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互联网+教学”正以各种方式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的当下,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兴起,但部分教师教学思维仍然停留在依靠 PPT 等传统教学工具,教学方法与手段并没有相应跟上现代化教育技术兴起和发展的步伐;当前一部分大学生严重依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出现了课堂上的“低头族”“手机党”,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出依赖手机方面虽已采取一些措施手段来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3.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欠齐全,国务院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步伐加快,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受影响。我校作为浙江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自2008年以来每年定期开展“电影电视演员”等18个工种鉴定工作。但由于文化行业特殊性,很多职业考核无法具体量化,很难设立职业标准,多个高职专业无对应门类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可考,我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并不高,2017年为43.50%(对应指标16)。随着国务院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步伐加快,上述18个特有工种均在取消之列,设计类Adobe认证产品专家等证书也已取消,从客观上导致艺术类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已无可能。

4.横向技术服务较单一,纵向科研等技术服务到款额偏低。横向技术服务方面,学校影视技术系与浙江时代院线等企业合作建设“校中厂”,面向社会开放“浙江实验艺术剧场影城”,为滨江高教园及周边社区提供了影视文化服务。2017年影城收入约62.26万元,比上一年减少91.52万元。但总体来说,我校横向技术服务较单一,横向课题仍旧缺乏。

四、整改方向及举措

1.加强校政行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1)深入开展具有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2018年8月,我校被列为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我校将充分借鉴校团合作培养戏曲演员的“现代学徒制”实践经验和成果,发扬艺术职业教育师徒相传培养人才的优势与特点,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校企合作和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加强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表演艺术类专业与文艺院团的合作,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加强“校政行企”人才培养合作。针对基层文化单位用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扩大与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在总结近年来“订单式”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今后每年至少有2个以上“订单班”开设,表演艺术类专业继续与艺术院团以及知名演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文化科技类专业继续与文化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在2017级歌舞表演、表演艺术乡镇文化员定向班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定向培养合作机制。

(3)积极探索与企业、团体、专家的多样化多渠道合作。深化艺术类专业与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大力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项目制等合作平台,进行大胆有益尝试,切实开发和引入院团剧目和企业项目教学,努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校企合作网络,使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惠及更多学生。

2.提升科研创作能力,增强社会服务水平

(1)针对我校教师科研底子相对薄弱,科研积累少,纵向课题经费较少,横向技术服务单一的现状,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引导教师积极争取横向项目,增强社会服务水平。突出艺术院校特色,强化艺术创作工作。激发师生创作热情,组建创作团队,在继续保持中小型剧(节)目精品化的基础上,谋划并推进大型剧(节)目精品创作,力求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作品。

(2)充分发挥我校相关专业在全国同类高职院校中的领先优势,总结戏曲表演专业牵头承担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戏曲表演专业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项目等课题建设经验成果,继续做好《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教学实际案例库》《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学标准和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等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省部级以上其他项目建设任务,提高学校对于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总结梳理能力。

3.完善专业辅修制度,探索专业学习新模式。

完善专业辅修制度,提供多个教学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开设具有“新兴、前沿、交叉”特点的跨系跨专业课程,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一套“综合、渗透、现代化”的辅修制度,从而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成效。其次,探索构建“专业群+专业方向”学习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相近专业组成专业集合,学生根据就业方向和职业岗位自主选择学习。以此模式集中体现学校整体水平和基本特色,使专业学习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帮助激发学生具备宽基础、复合型的素质潜力。

4.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提升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

提高教师直面“互联网+教育”意识,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改革,推出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发挥教师才智,以课堂成效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方向;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比赛和达标活动,通过评比激励,促进课堂教学创新氛围的形成。同时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及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与服务,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提升中实现育人水平的提升和自身成长发展。

总之,我校将以此次评估为契机,以政策为导向,从艺术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按照学校建设“浙江省优质高职校”推进实施方案,开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为“提供中国艺术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样本’,树立省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质品牌”而努力奋斗。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拟聘人员公示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