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动态

深化校地合作 助力乡村振兴

出处:文化管理系  文字:林慧  时间:2021-11-28
字体:放大 缩小

自2021年7月,文化管理系与衢州市柯城区战略合作签约以来,校地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推进乡村文化基因的解码、转化与利用,共谋共建当地文化地标,推动未来乡村建设上新台阶,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的标杆样板,推动共同富裕贡献了各自力量,开启了校地合作新篇章。随着余东村非遗手工艺研学课程开发与推广、妙源村打造"大地博物馆"和“乡村会客厅”项目的逐个落地,校地合作结出首期成果。

一、实地调研,智力赋能

文管系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优势,组织两支由民族传统技艺、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入驻柯城区余东村和妙源村,深入开展调研,为未来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助力“微改造精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2021年8月3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与柯城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衢州市柯城区的村落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浙艺文管系余东项目组团队深入走访了余东村、余西村、碗窑村等,该区分别拥有宋韵、剪纸、蹴鞠、碗窑制窑,传统手工画等传统技艺,其中余东村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画村”。

特色各异,就需要因地制宜,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针对当地农村的未来发展规划与需求,调研团多次积极讨论,明确要挖掘余东特色文化、风俗与传统技艺,通过文化活动引领、文旅融合设计、手工艺展览、活态体验教学、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寻找使乡村共同富裕的有效举措。


余东村项目研究讨论

浙艺文管系妙源项目组团队针对妙源村的旅游定位、线路规划以及未来乡村建设提出了金点子,针对妙源村的世界非遗立春项目和非遗特色博物馆现状,提出了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局部环境改造提升、大地博物馆、立春非遗课程和旅游路线等建议。其中针对九华妙源的调研文章《大地博物馆:乡村振兴视域下九华“立春祭”的传承与发展》获第六届“大匠至心”非遗传承发展杭州沙龙征文活动一等奖。

妙源村项目研究讨论

二、精准发力,文化赋能

经过校地双方反复研讨,结合文化管理系的专业优势,最终商定振兴乡村方案。文化管理系师生团队在余东村非遗手工艺研学课程开发与推广、妙源村打造"大地博物馆"和“乡村会客厅”三个项目上精准发力,助力乡村文化的迭代升级。

结合余东村“中国农民画之乡”的特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团队—“新女红时代”手工艺衍生产品开发研究团队通过反复调研与思考,在融入农民画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十门余东未来乡村非遗研学课程,并首推《农民画水印木刻版画》《编织》《套色剪纸》和《扎染》四门研学课程。结合余东村“开窑节”、国庆长假等重大活动,举办研学课程30余次,参加研学游客与学生500余人。其中,在当地有绘画基础和兴趣的农民画家中挑选研学课程农民讲师,并展开培训,把水印木刻、扎染、剪纸和编织的基本非遗技艺传授给当地农户,通过培训农民讲师,将非遗课程植入农户,指导农户在绘画之余开设研学课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寻找新的致富路径,赋能余东农民画迭代升级。

基础水印木刻版画课程是以余东村农民画家毛老虎老师的公鸡图为素材,准备雕刻好的木板,让学生体验刷色、印制和上色等过程,充分了解水印木刻版画的手工制作趣味和魅力,完成的作品最终以日历挂轴的方式呈现。

编织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是指劳动人民运用各种材料,通过手工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组织起来,通过不同的材料、色彩、工艺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儿童编织课程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而且能够使编织者的大脑和双手在编织过程中巧妙的结合,从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感受工匠精神。

套色剪纸是彩色剪纸的一种技艺,是在剪好的图案或花纹下面套以不同颜色的色纸,以阳刻剪纸为主稿,将不同颜色的色纸与主稿进行层层拼贴和嵌套,以表现剪纸画面丰富的层次和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

本课程以余东村农民面的作品风格和表现内容作为研学创作的素材,运用套色剪纸的技艺进行制作呈现,完成作品后可装裱成框,摆放或悬挂装饰。

扎染古称扎须、纹缬、夹领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也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艺之一。2006年以及2008年,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艺、四川的自贡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我们学习扎染不仅是了解扎染,更是对扎染的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妙源村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之“立春祭”所在村,在振兴道路上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浙艺文管系师生团队提出“大地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主张在大地上活态展示“立春”祭延伸出来的对“生发”的祈福的农耕文化。根据我省“十四五”规划中旅游业“微改造 精提升”的要求,“大地博物馆”和“乡村会客厅”通过近十余次的修改讨论,取得最终方案并落地实施,目前己初见成效。

大地博物馆是基于“生发”理念打造的大地上的农耕博物馆,以九华妙源村“立春”非遗为核心,依托大地博物展示“立春”延伸的农耕文化,以强化地域文化地标的同时,将“立春”融入生活,用生活展示“生发”的新型乡村生活态场景。

本次规划的两块耕地,1号地块地处入村口起点,耕地水平面与路面存在2米高差。考虑为乡村会客厅农事主题沙龙活动的配套,地块入口与乡村会客厅一层平面相连,地块以耐候钢板错落分隔,分类耕种,并设置挂果亭一个。2号地块是“立春”祭主活动场地,梯田式的下降地形结合休憩座椅设计,沿溪水地势平坦区域规划了分类耕种的区域。

改造前

改造后



效果图

妙源村未来乡村客厅利用原先的民居空间框架,把它变成一处公共使用的场所。在设计上,我们重在强调一个从外向内,从内向外的空间体验。从外向内的体验,通过立面提升设计后穿插元素的增加,通过进门的区域色彩规划与线路的设置,通过庭院设计;户内向户外的体验,尤其是负一层和一层的两个入口区域,利用落地玻璃将室外的山景与光线引入到室内,同时也将室内的形象向外展现。

改造前

改造后

在功能上,妙源村未来乡村客厅集展示,便民服务,阅览阅读、儿童之家与青年创客功能为一体。

设计效果图

负一层为展厅,拟通过全息投影与沙盘相结合的形式,展示未来乡村建设成果与未来展望。

一层便民服务中心,入口区有一个岛台形式的接待吧台,作为面临着东南面的主入口的形象,又同时考虑到跟东面从负一楼上来的这个楼梯通道的关系。岛台一侧放置会议空间,一侧放放置智能化的自助服务。

二层阅读空间,以一个大的沙龙空间为主。考虑到开展沙龙活动的灵活性,设计阶梯式小退台,设置可随活动人数自由组合的阅读位,并在一侧设置相对独立的亲子阅读区域,另一侧设置儿童之家。

三层青年创客中心,是以工作室形式的大空间,配套工作柜。

三、打响品牌,舆论赋能

我系勇当“校地合作”先行者,给当地乡村带来了发展的新动力,成效明显,反响热烈。先后受到了《中国网》《浙江教育报》《教育之江》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与宣传,也广受农户、游客、学生好评。浙江省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黄建发、省文旅厅的领导来余东,对浙艺这么接地气的活动,都给予了高度肯定。


《高等教育》报道



《柯城文旅体之声》、《教育之江》、《中国网》报道


有农户表示:很感谢浙艺给他们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以前想学,没地方学,找不到人教。这次收获满满,也学会了基础的技法。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既满意又欣喜,期待将这些有农民画元素的手工作品,推向市场,拓展农民画艺术衍生品和尝试开设乡村旅游研学课程,找到致富新路径。大家纷纷将自己的作品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展示。

来乡村研学的学生说:“雕版印刷体验让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今天玩得很开心,收获很大。”专门从外地过来报名的游客表示:体验制作出自己的手工艺作品,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行项目,更是询问下一次来余东开展课程的活动时间,想再次来报名参与,觉得此次活动为余东村的文旅开发拓展了新的方向和发展空间。  

浙艺文管系与柯城区通过校地双方努力,搭建了校地融合平台,在浙江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征程中,汇聚校地力量,协作共进,共同奏响美美与共的乡村乐曲,全力谱写乡村振兴的大美篇章。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结对共建绘童画 携手同心孺子牛——直属社会科学部党支部、美术系党总支赴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展墙绘主题党日活动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