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艺新闻

浙艺优创|走进《听见江南》幕后的故事:在现代演绎中传递文化基因

出处:宣传部(统战部)  文字:俞珂瑶  图片:音乐学院  编辑:杜俏俏  时间:2022-03-24
字体:放大 缩小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驻纽约总领馆选取了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画《听见江南》中的弹拨乐重奏《灯月交辉》、民族室内乐《竹林七贤》两首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与广大海外观众分享。

      《听见江南》是2020年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1-2022年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也是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成果展示的重要作品,一经上演,反响热烈,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听见江南》由浙艺舞蹈学院副教授包峥剡担任总导演,他在创作过程中试图将宋画美学融入进去,让演出有宋韵符号,演出服装有宋韵色彩,舞美设计上也用了许多空间处理。这源于包峥剡对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进入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听了许多民乐乐曲和民乐视频,到良渚博物馆实地参观,他还看了一本名为《南宋八百年》的书,书中提到了杭州临安的民乐、宋画、尺八等。包峥剡发现该书中的南宋文化对东南亚国家影响很深,比如日本的浮世绘细腻的表现手法和南宋画有相似之处。这些素材都成为他后期创作的灵感来源。

DSC_6802.JPG

DSC_6888.JPG

      《听见江南》的意境美在演出当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在舞台上营造出像古代花窗一样透视的效果,特意把有些演出乐队安排在舞台靠后的位置。《灯月交辉》中服装用了三种不同的红色形成层次,舞台上虚实结合,其中月亮的设计与半角亭是空间透视的效果,也有视觉夸张的设计。在宽幕布上打上树枝,舞台画面很有层次感。《良渚回响》中把舞台空间分成了两部分,让两个空间里的演员有互动交流。之前在良渚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的象形文字、原始洞穴、年画底色等都对包峥剡设计这个节目有所启发。

       演出一开始就很直观,屏幕上是略微动态的画面,上面呈现了“听见江南”四个字,画面就是一层灰蓝色,既有“古”的气息,又映衬出演员服装。边上的投影、LED屏、冰屏等都呈现出多维透视。整台演出在服饰上不像戏曲那么讲究,也不要求复古,而是解构元素来表现整体,比如男演员在抢妆时头上戴朵花,就体现出宋韵元素。整台演出精致明净,在传统中融合了现代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微信图片_20220106214317.jpg

     “演出就是要让老百姓能看懂,现场讲解的串联词让观众听到听清,他们对节目的理解也更深刻。《听见江南》是集聚学校各方面力量打造的一台大型演出,展现了我们学校的综合实力。”包峥剡说。

       演出前期拍摄宣传照片学校花了很多心思,好多人试镜拍照,最终挑选出符合气质的人选,请老师指导摆造型,在摄影棚内连续不断地拍,拍出有宋韵味道的剧照。

       做民乐专场调度很关键,包峥剡坦言,演出节奏要把握好,要抢时间摆放好道具,中间不能有停顿,要连贯流畅,不然会影响观看效果。演职人员将近160人,一个人就要把话筒、凳子、琴等搬运摆放好,画外音也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好。

       说起幕后的故事,音乐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吴樟华感慨,最令他感动的是幕后人员,音乐学院50多位师生将近半个月,放弃休息时间,不断进行舞台上下场的搬运,经常忙到深夜。“道具搬运是一门技术活,需要掌握搬运技巧。学生没有舞台经验,只能靠人海战术,1人顶2人用。起初学生们不懂道具的摆放位置,道具数量又多,但经过反复搬运,学生们变得熟练了很多。”

大乐队剧场联排.jpg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南,艺术要有思考,要有自己的表达。”包峥剡说,民乐从自然来,在民间流传与发展,如今民乐也在走融合之路。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越剧现代戏《幽兰逢春》:第一部演绎“江南笛王”的舞台剧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