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院

光明日报:守匠心传技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在非遗保护中绽放光彩

出处:光明日报客户端  文字:杜俏俏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22-08-25
字体:放大 缩小

光明日报讯:

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承办的浙江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团演员(甬剧)培训班日前圆满结业。作为全国非遗传承人研究研习基地、省级非遗传承与研究基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主动担负起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传统项目保护传承重任,推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艺术水平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璀璨文明的结晶。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黄杭娟说,“浙艺作为浙江省文化艺术人才培养高地、国家高职教育‘双高计划’建设的综合性艺术学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

67年的辉煌办学历史,成就了浙艺全国非遗传承人研究研习基地、省级非遗传承与研究基地的雄厚实力。浙艺现有专业涵盖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手工艺、传统美术等六大类非遗,各专业开设的非遗相关的课程非常丰富。其中,戏曲表演专业群为全国“双高”专业群,舞蹈表演专业群为浙江省“双高”专业群,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我们近70年的办学历史,就是一部非遗保护史!”黄杭娟说,浙艺的教学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主要专业。以戏曲为例,作为非遗大省,非遗剧种遍布浙江,为此,浙艺与各戏曲院团协力开展产教融合、校团共建,通过校团双元主体的全面合作,剧种由单一越剧延伸到包括越剧在内的昆曲、绍剧、瓯剧、甬剧、松阳高腔、姚剧等各类非遗剧种,累计为近30家院团培养各剧种、各行当戏曲青年骨干演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戏曲表演艺术人才,成为全国领先的戏曲教育高地。

除了戏曲类,传统技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建有一批非遗表演专业的实训展演场所,并建有文物鉴定、书画装裱、陶艺烧造、古籍古陶瓷修复等非遗技艺实训室,并连续6年承担研培任务,成功举办了书画装裱、古籍修复、青瓷技艺、剪纸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手工印染技艺、曲艺等专业方向共11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累积培训学员达485人次。

畲族是浙江省唯一的本土少数民族。为了传承和弘扬畲族舞蹈,舞蹈学院民间舞教研室编写了《浙江畲族舞蹈基础教材》,组建了浙江畲族舞蹈研究团队,编创完成了《浙江景宁畲族舞蹈风格课》,创作的具有清新柔润风格的女子群舞《畲家女儿拍》,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

不仅如此,舞蹈学院还依托浙江本土民间舞蹈创新团队,根据两千年前流传至今的《乐府诗集》“前溪曲”,研发并首创具有江南歌舞特色的《“前溪舞”复建基础课》,填补了畲族舞蹈在全国民间舞蹈教育、教学、表演和“前溪歌舞”发展史上的空白。

悠扬的笛乐清新悦耳,婉转的二胡轻快明朗,那是江南丝竹的优雅回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浙艺的江南丝竹器乐演奏如今已经成为浙江省重点优势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特色课堂,保持了浙江独有的美学意境和当代浙江鲜明的时代风貌,让旋律清新流畅、细腻柔美的江南丝竹更加韵味悠长。

“研习传统技艺,革新时代表达。”在研培过程中,浙艺注重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升培训成果在当代的跨界交流与现代运用,早在2016年,浙艺就在萧山区楼塔镇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基地”,将特色非遗楼塔“细十番”引进学校课堂。

今年上半年,浙艺与浙江叶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杭州富阳逸古斋元书纸有限公司、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签订了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夹缬技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和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产学研融合和供需对接,共同打造“浙艺传承”金名片。(通讯员 杜俏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健)



原文网址: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4a5f9a6fdc284d1d8606b30b901e3330


1661415633(1).png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浙江教育强国号: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美声组一等奖,她说:“热爱,是所有的理由和答案。”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