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路,要一个人走
“想走得远,就结伴同行。”三五成群,安步当车,相互扶持着前进,诚然可以前行到遥远的前方。但踏上最远路程的往往都是灵魂孤独的人。
杨绛,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先生”的女性。晚年的杨绛先生,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她而去,年近90岁,她孑然一身,但淡然从容,心静如水。外人要拜访,她通常谢绝,只潜心做学问。她晚年创作了《我们仨》《走到人身的边上》等,并把丈夫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容安馆札记》3卷、178册外文笔记;2011年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面世。杨绛百岁高龄,却达到创作生涯顶峰。在饱尝生活的磨难之后,她保持着孤独而高贵的灵魂,为钱钟书,更为中国文化保留了至为珍贵的文化遗存。她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
可见人走多远关键还在于自己。这其实就是灵魂孤独的实质,也是他们踏上“最远”的逐梦之路的动因。而这些灵魂孤独的人想要走完这路,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孤独。杨绛先生用自己孤独、坚毅的身影走完了最远的路,用自己的孤独成就了卓越高贵的人生。
更何况在最大的挫折和困难面前往往需要自己去扛,没有人能帮得了你。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26岁时突发性耳聋,这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了。他对于这个感官的需求超乎一切,但医生也无法给予他有效的帮助。他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当然是孤寂的。但也是那种无以言述的孤独造就了他在作曲方面最高尚的灵魂。在巨大变故面前,他只能靠自己渡过这个劫。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真正的挫折与难过是无法与别人诉说的,在这些面前,他人的安慰都是微乎其微的。
后来我终于明白,快乐是共享,苦难是自抗。你扛过去了,才是属于你的一生。
个体对于群体有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因为在群体里能攻克自己难克服的困难。当一个人过分依赖别人时,他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曾经是个无法忍受孤独的人,毫不夸张地说,觉得上厕所也得有人陪着,更别说吃饭,买东西……我可能会因为同伴不去吃饭,宁愿饿着我也不想一个人独行;遇到难题,就马上去请教朋友,美其名曰“合作”,实则是偷懒。当我对群体生活产生依赖后,我就无法忍受孤独,一个人时就什么都干不了,甚至一个很小的困难都能将自己吓倒。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发现独处的好处。我一个人走路时,可以安静地听歌,回想今天学到的内容,挺好;我一个人学习时,遇上难题用心钻研,又在破解后获得的成就感,甚好;我一个人阅读时,沉浸在文字之海,享受文字的美好,特棒!慢慢地,我不再依赖别人,尝到了独自前行的美丽。
真正的成长是一个人的,可能别人可以拉你一把,但没有人能代替你去迎接成长的挑战;最美的风景也是一个人的,没有人能帮你登上“一览众山小”的高峰。有些路,终归要自己走。
(作者系文化管理系20定向1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