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 何以为家
我们为什么要归家?这个问题过于简单,简单到就像人为什么要穿衣吃饭,但是这个问题又很复杂,什么是家?归家是为了什么?不归家会怎么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常识问题背后总是蕴含着复杂的思考。电影《万里归途》是一部以撤侨为主要故事线索的影片,中国外交官带着远在努米亚的被困同胞跨越万里险阻,终得归家。这部影片以极其真诚的态度回答了“归家”这一行为背后的复杂问题,让观众得以重新理解这一日常行为背后的情感价值。
什么是家?
影片故事的主要空间是一个破碎的国家。努米亚因为政权更迭,整个国家陷入战火之中,大人也好,孩子也罢,大部分人都拿起了武装,戕害同胞,也造成了很多人无家可归。中国外交官临危受命,因为各种复杂的状况,需要在失去组织联系的情况下带领着一百多位中国同胞冲出险境回归家园。
任务成功之后,影片的结尾定位在了北京某个拥挤的居民楼里。张译饰演的外交官穿过狭窄的胡同,跟热情的街坊邻居打着招呼,回到人头攒动的居所,亲戚朋友们正在张罗着晚饭。他亲手接过出生不久的孩子,拥抱自己的爱人,摄影机缓缓后拉,顽皮的孩子们带上了家门。影片定格于此,房门上贴着极具象征意味的“福”字和春联。所有的艰难险阻,只为了这一刻的温馨和美满。
也许,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就是家的真正含义,但影片所要传递的内涵不限于此。因为张译有过很多次可以回家的机会,他只需要稍微自私一点,结尾的这一场景他便可以快速实现,但是他放弃了。这并不是他生来伟大,而是命运需要他直面自我,重塑家的内涵,那些“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时刻,正是人物弧光得以展现的瞬间。
闭门不问窗外事,家中照样可以歌舞升平,但若家家户户如此,国将何在?国若不在,家又何存?对于身体已经客居他乡的同胞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精神家园。在危难时刻,外交官就是那些靠一己之力建构家园的人,他们指明了归途的方向。当然,匹夫之勇不可学,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国家不会放弃人民。所以说,温馨和担当并存,幸福和勇气同在,家的后面是国,家的底色是勇气和担当。唯有如此,才能治愈所有的孤独和脆弱,让游子不再疲惫,让心灵可以有地方安放。
归家是为了什么?
归家是为了离家,这似乎有点悖论,但实际如此。因为家不是贪图安逸和享受的场所,而是漫漫人生长路中的一次次驿站。我们的一生不会只有一个家,从孩童到成年,从别人的孩子到别人的父母,我们其实参与和建构了好几个家。
王俊凯所饰演的年轻外交官对那个危险的世界认识还不深,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离开家,没有真正被抛到一个陌生的世界,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但是所有人的一生都必须要经历离家这一过程,才能意识到家的可贵,也才能真正成长,离开自己原有的家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一个民族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否则在困难和危机来临之时,只能龟缩一角偏安一隅,那么便失去了守卫家园的能力。
对于外交官们而言,他们的离家正是为了拓宽别人的归途,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决心战胜了撤侨路途上的坎坷,以血肉之躯建筑万里归途。他们每一次的归家短暂,而离家却是常态,而唯有离家,才能归家。因此片中的外交官会害怕,会犹豫,会懦弱,皆因他们明白自己离家的路越远,同胞们离家的路就越近。
不归家会怎么样?
片中那位忠诚的助手还是选择留在了这片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尽管他知道邀请他去中国的朋友都是出于好意。为了报答他的朋友们,他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将肉体和灵魂永远安葬在故乡。这是家对人的感召,是他人可以共知却难以体悟的独特情感。
如果我们永远在流浪,那么孤独便会无孔不入直至将人吞噬。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离开母亲怀抱太久的游子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没有人是完全彻底独立的个体,无家可归尚可动手重建,有家不归或有家难归的苦痛丝毫不亚于生离死别。
落叶归根安土重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信仰,也是我们寄托精神和灵魂的最终归宿。片中的遇难同胞走在茫茫的沙漠之中,一眼望去,没有尽头。风沙席卷容易迷乱双眼,枪林弹雨容易逼退脚步。如果没有家作为方向标,放弃就在片刻之间,不归家,仿佛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剩下的将是无尽的流浪。
《万里归途》向我们展示了“家”这一核心理念的多层次剖面,是一部立足于中国文化探讨普世价值的影片。希望我们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去找到这一份珍贵的情感,也能环顾身边,鼓起勇气,好好生活。
(作者系戏剧影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