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箫传古韵 悠悠越千年
近期,“新松计划”常轶伟竹笛独奏音乐会在杭州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现场座无虚席,吸引了杭城的乐迷和竹笛爱好者。
浙江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新松计划”是我省落实“文化人才工程”创新举措中启动最早、持续最久的人才培养计划,涵盖了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话剧等艺术门类,实施至今已整16年。音乐学院至今已有四位青年教师举办“新松计划”专场演出,这是学校重视打造青年教师队伍、坚持“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创研、教学与艺术职业素养涵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喜人成果,也是学校近70年办学历史沉淀的厚积薄发。
青年竹笛演奏家常轶伟是我校青年竹笛教师,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师从竹笛演奏家、博士生导师、赵松庭先生的嫡传弟子戴亚教授。2018年常轶伟老师来到浙艺任竹笛教师,浙艺是一代竹笛宗师赵松庭先生曾进行多年专业教学的地方,在这里先生将浙江推向了竹笛事业的高地,培养了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吴樟华等中国当代竹笛艺术家。
常轶伟老师任教以来,赓续赵松庭先生的竹笛技艺,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先后参加校内外大小型演出数十场。本场音乐会是常轶伟老师进校执教后的第一场竹笛独奏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前夕,常轶伟说:“教学和演奏不同,演奏者的状态只影响一场音乐会,而教师的演奏和教学状态或许能够影响学生整个艺术生涯。”正因如此,常轶伟非常重视自身的艺术实践,在教学上,她从理论研究角度入手,所教授作品的艺术风格多元化。正如她这场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有婉约细腻的南派作品,有豪迈铿锵的北派作品,还有当代创作的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小放牛》是上世纪50年代由昆曲中“吹腔”曲牌改编而成的竹笛作品,乐曲活泼流畅,充满中国式田园风情。《幽兰逢春》曲调幽雅流畅,寓意深刻,是南派笛艺的代表作品之一。笔者非常喜爱这首乐曲,因它极具庄重沉静之美。这是赵松庭先生1979年创作的作品,这一年在我看来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元年,这首作品树立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竹笛创作在器乐性、艺术性上的典范。乐曲以四君子中的兰花寓意人的品质,有文人气节,听者、演奏者都能在乐曲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静静倾听常轶伟的演奏,时而细若游丝,时而气势磅礴,余音绕梁。《秦川情》以秦腔、碗碗腔、郿鄠调等戏曲音调为素材,展示了竹笛丰富的表现技巧,常轶伟将哭腔和大量的颤音刻画得淋漓尽致,乐曲演绎酣畅淋漓,激越深情。常轶伟的演奏常常让我想到齐白石先生的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第四首由戴亚教授作曲的《山野情》,充满浓郁北派竹笛的艺术风格。这场音乐会中有多首都是竹笛演奏家创作的乐曲,他们熟悉手中的乐器,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乐器的语言,丰富了器乐语汇。《山野情》也是如此,在展现娴熟的技术技巧的同时又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走进快活林》同样具有高超的技巧展示,跳动的吐音技巧充分表现了作曲家泰山登高的心旷神怡。《春风雨夜情》音乐取材于我国宝岛台湾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梆笛演奏,高音区运用较多,能感受到常轶伟气息控制能力很强。《胡旋舞》由西洋长笛曲改编而来,乐曲运用八孔笛演奏,是目前笛曲中技术难度较大的协奏曲。“胡旋舞”是西域一种舞蹈的名字,其舞蹈的节奏越跳越快,音乐情绪愈奏愈高,复杂的节奏、超快的速度,需演奏者之间默契的配合,这些都体现了常轶伟扎实的基本功、过人的演奏能力和成熟的音乐表现力。
近一个半小时的演奏,对于演奏者来说是体力和耐力的高度挑战。当晚,大家均沉浸在音乐中,台上台下形成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感,优美的旋律让观众久久回味。作为一名乐迷,我相信这场高质量的音乐会,一定会对专业的演奏者、教育者在艺术实践和教学方面有所启示。常轶伟是笔者共事四年的同事,我们一起演出,一起探讨教学问题,觉得她总有一种定力,细想这是一种来自于对自身专业虔诚、执着、热爱的定力,是一种对竹笛艺术传承有所担当的定力。
(作者系音乐学院副教授)